主馆开放时间:
周二—周日:上午 8:00—12:00 下午 14:00—18:00
周一系统维护、职工学习全天不接待读者
夏季(7月1日—8月31日)下午开放时间为:15:00—18:00

本馆动态

本馆动态

所在位置:首页-本馆动态

第九届陕西省阅读文化节商洛市分会场 |“三秦最美读书人” 作品推送——殷建玲

  • 发布时间:2021-10-29 09:38:55
  • |
  • 作者:商洛市图书馆
  • |
  • 阅读次数:350次

文化节封面.png?v=1748466862266

读书是一次心灵的旅行,“旅行”途中总会有些羁绊让人难以忘怀。你与读书之间又有哪些不得不说的故事呢?

“第九届陕西省阅读文化节”寻找“三秦最美读书人”活动正如火如荼进行,很多读者向我们投来了稿件。本期为大家带来读者殷建玲女士作品《我的读书故事》让我们一起欣赏殷建玲女士的读书故事吧!

 

我的读书故事

| 殷建玲

很多年了,我都忘不了中央电视台那则让人慨叹的好广告: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一个人,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心博大到可以承载梦想、放飞灵魂?我觉得唯一也最有效的办法当属于阅读。阅读可以让人感知外面的世界,阅读可以让我们认识过往和未知的一切,阅读能够使人畅享美好可期的生活,阅读能让人内心沉静心灵纯洁,阅读也能让我们腹有诗书气自华……

尽管我的父亲是语文老师,但童年时家里并没有适合我阅读的小人书或儿童文学作品,竹笆楼角落里父亲从百里外的学校拿回家的那堆书籍,翻了一遍又一遍却都是诸如《毛泽东选集》《解放军文艺》《鲁迅作品选》或者古文翻译之类,看不懂也不想看。到外婆家,翻遍所有的图书,除了舅舅们的课本就是外爷种药烤烟的技术书,能让人翻上几分钟的就是一本《老黄历》。

外面的世界到底什么样?城市里的孩子们是如何生活的?过去的日子有哪些故事?这一切都让我饥渴和向往。上小学以后,父亲调回家乡任教,学校师生订阅的报纸杂志在假期里就存放到我家,于是隔上两天就能看到《人民日报》《文汇报》《中国少年报》《讽刺与幽默》《儿童文学》《少年文艺》,尽管太多的内容并不能看懂,却多少了解了外面的世界。小学四年级时,数学老师闫长民课余给我们讲谍战故事《一双绣花鞋》,把大家迷恋的神魂颠倒,师生们便相约每天傍晚赶四五里路到学校听故事。那时候刚刚土地承包到户,闫老师又是民办教师,家里有太多的农活要干,可他依旧放下家务专程到校给懵懂的我们讲故事,想来真的感动。

上初中时,父亲在学校当教导主任并教授初三语文,为了扩大学生视野,将学校订阅报纸放在会议室,让学生们下午自习课去阅读。许多孩子平生第一次知道了报纸是什么样子,知道了《光明日报》《参考消息》,看到了《语文报》《中学生学习报》,一些爱学习家境较好的同学也从家里要来珍贵的油盐钱给自己订阅一份书报。记得当时全校仅《作文》《中学生学习报》《中学生数理化》的订阅量就能有上百份,要知道,那时许多孩子因为交不起学杂费和书费而失学!

十六岁那年,同学李会峰在商洛农校上学姐姐寄个他一张写有“海阔任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贺年卡,让我羡慕得不得了,觉得人家看到的世界和自己都不一样。后来,李会峰要去当兵,我俩躺打麦场的麦秸积里畅享人生。记得我反复叮嘱他:“到部队了要多读书,咱是农村娃,文化低,读书少,给你买一本新华字典带上,训练之余没啥书看就看字典……”那时候,我们根本没有课外书阅读,更不会有课程辅导书,除了课本就是课本。

因为爱读书,在外地上学后我从生活费里挤出钱每月去邮局买书报,《青年文摘》《辽宁青年》《中篇小说选刊》,四年没有缺漏过一期。毕业时,宁愿扔掉父亲舍不得穿而送我的的牛皮鞋,也没舍得卖掉一本期刊,两大纸箱旧书从千里之外运回老家,仅抱着上下火车赶汽车,就差点累断了腰。为了给我帮忙,本来从安康坐车的同学绕道西安多花了几十块钱路费多浪费了一天时间,至今回忆起来他都感叹我爱书如命。如今,我每年还花费两三千多元买书,屋子里随处都放着书,每天都会坚持读书,享受读书带来的快乐。

读书究竟有用呢?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说中自有颜如玉。读书,让我知道了世界的美好和复杂;读书,让我远离了蒙昧野蛮;读书,让我追求高雅美好的生活,读书,让我为改变人生而奋斗;读书,也让我感受到安静和幸福。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在这个图书丰富的岁月,每一个人都应该从小爱上读书,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人生路漫漫,“记得读书,一生无悔”!

ec0160dcf6a71cb513cbb2a9976ccb5.jpg?v=1748466862266

作者简介

殷建玲,陕西洛南人,有散文作品在《宝鸡日报》《商洛日报》刊发。

友情链接 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 国家典籍博物馆 国家图书馆Web OPAC 首都图书馆 首都博物馆 政府信息公开查询 陕西省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