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陕西省阅读文化节商洛市分会场 |“三秦最美读书人” 作品推送——杨建平
- 发布时间:2021-10-26 10:06:58
- |
- 作者:商洛市图书馆
- |
- 阅读次数:477次
读书是一次心灵的旅行,“旅行”途中总会有些羁绊让人难以忘怀。你与读书之间又有哪些不得不说的故事呢?
“第九届陕西省阅读文化节”寻找“三秦最美读书人”活动正在如火如荼进行,很多读者向我们投来了稿件。本期为大家带来读者杨建平先生的作品《我的读书故事》。让我们一起欣赏杨建平先生的读书故事吧!
我的读书故事
文 | 杨建平
说起我的读书故事,我可不会用“三天三夜讲不完”这个词来形容,我会给出一个数量词:60年。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刚刚上小学,家里边凡是打酱油、买盐等小事,我都是积极地去跑腿,而每次找的零分分钱,都装进了我的口袋。每隔一段时间,我都会去十字口的新华书店,买回一两本连环画。日积月累,几年后,我也有了自己的书库——一个小木盒子,里面装着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岳飞传》为主要内容的几十本小人书,除了满足我自己不断地翻看外,还和班里的小伙伴互相交流地阅读。
进入小学高年级后,学校的图书馆也对我们开放了。我先后看的至今还能记得书名的就有《小灵通流浪记》、《乒乓群英》、《红岩》、《铁道游击队》、《烈火金刚》、《雷锋的故事》等一批小说。它对于正处于成长期少年的我,学习先烈和先进人物,树立远大革命理想,争当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还是起到了一定的启蒙和奠基作用。
接下来,“文革”期间有大约三年的时间无课可上,可我的读书活动却一直未停止。我从同学和朋友等民间渠道读到了当时已被列为禁书的《青春之歌》、《野火春风斗古城》、《苦菜花》、《朝阳花》、《三家巷》、《苦斗》、《小城春秋》、《红旗谱》、《红日》、《播火记》等,还有前苏联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静静的顿河》。有一段时间县城停电,晚上就在煤油灯下看,不光经常两个鼻孔被熏黑,后来的近视眼也是那一时期形成的。这几年的读书生活对一个即将成为青年的我还是很有教益的,没有使我的青葱岁月荒芜。“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 保尔·柯察金的这段名言就抄在我那珍藏了几十年的日记本的扉页上。
后来,我又走进了军营。我所从戎的第五飞行学院第三训练团,幸好也有一个图书馆。在那紧张的训练、工作之余,又给了我这1.80米以上的海拔高度却不喜欢体育运动的文弱书生一个好好读书的机会。在这里,我除过阅读当年流行的《艳阳天》、《创业史》、《万山红遍》等小说外,还读到了小时候连环画中描绘的四大名著的小说版。
记得有一回,连队熄灯了,可章回传的《水浒传》有一章还未看完,意犹未尽,就钻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继续看,却被查夜的指导员逮个“正着”。从那以后,“罚”我这爱看书的兵当连队故事会的讲解员和俱乐部板报通讯员直到退伍。读书活动陪伴了我整个军旅生涯。
解甲归田时,正赶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不久,文艺的第二个春天来到了。《人民文学》《收获》复刊;《当代》《十月》《清明》《花城》《长城》《小说月报》等创刊。
当时许多具有轰动效应的作品都刊发在那一时期的文学期刊上。
我也及时地在商洛地区图书馆办理了借阅证,定期到那里借阅,所有与时代同步的作品都被我阅读过。不期然间,这种阅读的习惯已经保持和延续了40多年。
如今的商洛市图书馆,馆舍提升了,藏书丰富了,借阅渠道多样了。
已经退休了的我,仍然是那里的资深读者。
作者简介
杨建平,原商洛市文化文物广电局退休干部。好读书,喜旅行,一生践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